安徽省肥东县众兴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带答案

您好,欢迎来到百闽人生网登录 注册

百闽首页 | 课程分类 | 百闽中考 | 百闽成考 | 百闽新闻 | 百闽娱乐 | 帮助中心 | 免费发布培训课程

高考

高考400广告图成考推广

百闽成考因为专一所以专业

百闽人生网 > 百闽高考 > 模拟题 > 生物 > 安徽省肥东县众兴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带答案

安徽省肥东县众兴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带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1. 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消灭目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B. 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 C. 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效应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D. 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T细胞吞噬消化 2. 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与调节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引起尿量增加     B. 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负反馈调节 C.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 D.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可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 3.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A.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 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4. 膝跳反射中,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途径是(  )
A. 树突→突触→细胞体→轴突     B. 轴突→细胞体→树突→突触     C. 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     D. 树突→突触→轴突→细胞体     5. 现象Ⅰ: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 现象Ⅱ: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
A. 比较项目: 反射弧的完整性  现象Ⅰ: 不完整    现象Ⅱ: 完整     B. 比较项目: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现象Ⅰ: 可以不要    现象Ⅱ: 一定需要 C. 比较项目: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现象Ⅰ: 多    现象Ⅱ: 少 D. 比较项目: 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  现象Ⅰ: 多   现象Ⅱ: 少 6. 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     B. 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C. 神经细胞外Na+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 D. 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7. 关于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 胰岛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 乙酰胆碱贮存于突触小泡中     C. 胰高血糖素可为靶细胞提供能量     D. 去甲肾上腺素可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     8. 图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各项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A. Ⅰ体液 Ⅱ细胞外液 Ⅲ细胞内液 Ⅳ组织液     B. Ⅰ突触 Ⅱ突触前膜 Ⅲ突触后膜 Ⅳ突触小泡 C. Ⅰ核酸 Ⅱ核糖核酸 Ⅲ脱氧核糖核酸 Ⅳ信使RNA D. Ⅰ免疫 Ⅱ特异性免疫 Ⅲ非特异性免疫 Ⅳ细胞免疫 9. 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 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     B. 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C. 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D. 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10. 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角度(α)。左下图为实验示意图。右下图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是(    )            
A. a     B. b     C. c     D. d     11. 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 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 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12. 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 抗体     B. 糖原     C. 胰岛素     D. 氨基酸     13. 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
A. 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B. 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 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D. 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14. 有关“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预实验中不需要设置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     B. 实验的无关变量为插条生根的数目、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 C. 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插条的生根数目都不相同 D. 在正式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之间形成相互对照 15. 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
A. 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 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 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6. 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
A. 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 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 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 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17. 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 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18. 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 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 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 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19. 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B. 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 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20.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     B. M时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 两种群的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 两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21.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B.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物体内的能量代谢过程 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 D. 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22. 下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 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 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 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23.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C.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D. 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24. 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5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     B. 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 C. 要合理利用该种动物资源,应将种群密度控制在D点 D. 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达到最大环境容纳量 25. 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 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B. 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 C. 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可表示为(A2+B2+C2) D. 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8.0分)26. 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 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根据下侧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m 2。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样方面积(m2) 1 1 1 1 1 1 田螺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 (2) 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图中曲线________(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________点时收益最大。
(3) 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________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_______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27. 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
(1) 甲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B是分解者),图中____(填字母)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网)可表示为____,E每增加1kg的体重,至少需要____A。
(2) 乙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____(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③和④分别属于____和____(生物)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3) 乙图中,草为兔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捕猎,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而躲避被捕猎,这说明信息的作用是____。
28. 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图1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 3 kJ·m -2·a -1),图2表示恢复过程中某种群的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        图1                                     图2
(1) 如图1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_________,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2) 图1中A表示_________,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_________。
(3) 如图1所示,除生产者外其他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输入的原因是_________。计算可知,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至少为_________×10 3 kJ·m -2·a -1。
(4) 由图2可知,种群密度在_________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在_________点时,表示该种群已达到环境容纳量( K值)。
(5)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_________演替。
29. 福寿螺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外来物种。如图是防治福寿螺的稻鸭生态农业模式。请回答:
(1) 除图中生物外,该生物群落中还应有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该食物网中,福寿螺占有第_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其与鸭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3) 稻田养鸭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关系,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4) 若福寿螺取食水稻的比例为3/4,取食线虫的比例为1/4,福寿螺每增加1 kg体重,从理论上分析,应消耗水稻______________kg(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


三、识图作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2.0分)30. 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
(1) 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_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________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2) 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________(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________________引起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若手指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________免疫。
31.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请据图回答:
(1) 某人一次性饮1 000 mL 清水,1 h内尿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________降低,对相关感受器刺激减弱,导致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减少,其轴突末梢释放的________,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________,使水重吸收减少。饮水1 h后,通过图中a所示的________调节机制,尿量逐渐恢复正常。
(2) 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体内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其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增强,其末梢内________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________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________分解,抑制________分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时能量需要。
32. 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下图。某个时期,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鼬,导致岛上鼠种群暴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 回答问题:
(1) 该食物网中,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________条食物链传递给鹰,鹰所处的营养级为________;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 通常情况下,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竞争________(增强、不变、减弱)。
(3) 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体内贮存的能量________(能、不能)传递给植物。




7.[答案] C    [解析]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A项正确;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B项正确;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细胞中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来增加血糖含量,并不能为肝细胞提供能量,C项错误;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也是一种神经递质,可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在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D项正确。
8.[答案] B    [解析]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与突触间隙。
9.[答案] B    [解析] B项中,激素具有调节作用而非催化作用。甲状腺激素除了能促进人体产热外,还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16.[答案] B      [解析] A项中,虎属于最高营养级,获取能量少,容易成为濒危物种;B项中,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N、P含量高,蓝藻会进行爆发式繁殖,但是没有体现食物链,所以不适宜用能量流动规律来分析;C项,牛、羊属于初级消费者,直接从生产者获取食物,获得的能量多,因此成本低;D项中,能体现出食物链,能用流动规律来解释。
17.[答案] D      [解析] A项属于共生;B项中,菜粉蝶幼虫以油菜叶为食,而蜜蜂以油菜花上的花蜜为食,两者不是竞争关系;C项中噬菌体寄生在活的细菌中,不能直接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而是利用细菌体内的氨基酸,细菌与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D项中属于竞争关系。
18.[答案] C      [解析] 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的繁殖加快,A错。第17~29天,成虫数量增长逐渐缓慢,说明增长率下降,死亡率上升,B错。第21~37天,成虫数量逐渐增多,种群密度增大,导致生存斗争加剧,成虫增长率下降,C正确。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型增长,D错。
19.[答案] A      [解析] 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变化,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环境阻力一直存在,只是c点后,阻力逐渐增大。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或淘汰的个体数量。
26.[答案] (1)随机取样 16 (2)Ⅰ B (3)农药 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 无机物      [解析] (1)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选取样方的关键是随机取样;需要取各样方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2)横坐标为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纵坐标为防治成本或作物价值,从坐标图中可以看出,防治成本和作物价值都随着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的减小而增加,但Ⅱ曲线有最大值,Ⅰ曲线无限接近最大值。由于稻田中的作物价值有最大值,故Ⅱ曲线为作物价值;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越接近于0,所需防治成本越高,且防治成本无上限,故Ⅰ曲线为防治成本。稻田收益可用“作物价值—防治成本”表示,从图中可以看出,A、B、C三点中,B点时差值最大,则B点时收益最大。 (3)稻田养鸭子,可有效控制害虫,减少农药施用,减轻环境污染;鸭子产生的粪便被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形成大量无机物,可促进水稻生长。
   【解题思路】  (1)生物群落是指某一区域的全部生物,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2)福寿螺在食物链水稻→福寿螺→鸭子中占第二营养级,在食物链微藻→线虫→福寿螺→鸭子中占第三营养级;福寿螺与鸭子的关系是捕食关系;(3)稻田养鸭合理调整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4)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福寿螺增加1 kg体重,需要消耗水稻=1×3/4÷10%=7.5(kg)。
30.[答案] (1)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 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2)内正外负 无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3)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 非特异性      [解析]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当兴奋传导到突触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进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即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2)在神经纤维上,当兴奋传到某一点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图中N点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不会传到b所在的神经元上,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不会由突触后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前膜。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3)皮肤被火焰烧伤引起局部红肿,是因为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到组织液中,使组织液局部渗透压增大,造成组织液中液体积聚。而体液中的吞噬细胞、杀菌物质对病菌的抵御作用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关于我们 | 招生合作 | 负责声明 | 常见问题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14 www.bminlife.com 百闽人生网 版权所有©百闽人生网 闽ICP备14001301号
本文标题:安徽省肥东县众兴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带答案
分站加盟及广告服务QQ:1476191318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均由本站注册会员免费发布,如涉及版权问题或虚假信息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一直在追求真实!